中国精神科医生缺失 200医学生仅3人选精神科(2)

http://www.69jk.cn 2013年07月19日 来源:不详

  穷医生

  安定医院副院长李占江说,精神科医护人员的收入比同级别医院的其他医生至少低三分之一

  精神科之所以在综合医院里是边缘科室,王平认为,主要原因是不能给医院创收。

  按照规定,精神科医生治疗病人,主要治疗方法是问诊,其次是开药,每问诊15分钟收5元钱,忙活一上午,收益不到200块钱,还不如其他科室给一个病人开药的收益。

  作为专科医院的安定医院,精神科专家门诊每15分钟收费也只是14元,普通门诊每15分钟收费5元。

  “这跟医疗卫生系统的补偿机制有关。”安定医院副院长李占江说,政府对医院的投入基本全部用在基础建设上,医院的创收主要依靠医疗设备收费和医生开药,但对于精神科医生而言,治疗精神病患者,方式主要是交谈、倾听,开药数量很少,设备使用的次数更少,由于不能给医院创收,直接导致精神科医生的收入普遍偏低。

  王平说,工作三年来,每月的收入只有4000多元。前两年,因为不相信收入都这么低,她曾跳过几家综合性医院,最后却发现各家医院精神科的医生收入都差不多。

  事实上,不仅综合性医院的精神科医生收入偏低,即便在精神病专科的三甲医院安定医院,收入也不高。

  今年34岁的王娣,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毕业,已经是安定医院主治医师,可是一聊起收入,就会很惭愧,“底薪2000多,奖金能拿3000元就不错了。”外人一听她是医生,觉得既风光又赚钱,可实际上,她一直很难接受高风险、强压力与低收入的反差,以至于很少和别人说起自己的收入。

  针对精神科医护人员总体的待遇水平,安定医院副院长李占江介绍,收入要比同级别医院的其他医生至少低三分之一,医院的整体收入甚至是综合性医院的十分之一。

  高风险与低收入的现实,让精神科的医护人才严重流失,与数量庞大的精神疾病患者比例失衡。

  50%专业人才流失

  2010年,王平在北大医学部博士毕业,6名精神卫生专业毕业生,只有3人选择当精神科医生

  在国际精神卫生行业,平均每10万人中有4名精神科医生、13名护士;我国是1.5名精神科医生和2.2名护士,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。

  6月25日,中午服药时间,安定医院14病区,一名医生和两名护士推着运药车进入病房,十几名病人闻讯后一哄而上,把医生团团围住,场面混乱。

  副主任医师李晓虹说,每天她和不到10名医生、20名护士,要照顾整个病区的60多名住院患者,其中还要有几名医生承担门诊任务,而在门诊,30余名医生每天要面对1000余名患者,“我在美国学习时看到,20名病人就有40名医生照顾。”

  记者了解到,安定医院有精神科医生160余人,还缺40人。连续招了两年只招到6名医生,每年还有一两个医生辞职。

  高风险与低收入的反差,不仅影响到了精神科医生这一行业,也影响到了人才出口——培养精神科医生的院校。

  首都医科大学精神卫生专业研究生导师陈群说,尽管就业不成问题,但较低的从业收入和每年七八千元的学费,让很多学生不愿意报考这个专业。该专业共有11名研究生导师,但每年能招上来的硕士研究生也只有11名,博士生3到4名,和医学部其他专业相比,导师学生1∶1的比例低得不能再低。

  2002年,王平考入北大医学部,8年硕博连读。硕士期间选专业时,200多人的医学部,只有6名学生凭兴趣选择了精神卫生专业,其他学生则选择了内科、外科。2010年王平博士毕业时,只有3人选择当精神科医生,其他人都去了医药公司。

  对此,陈群说选择专业除了自愿原则,也要看成绩、业务能力和答辩等因素,“精神卫生专业的生源素质,总体并不高。”

  根本还是“钱的事”

  专家郭红利认为,精神科医生作为特殊职业,政府应全额拨款,保证待遇,才能留住人才

  人才匮乏导致的后果,是精神病人的治疗得不到足够保障。

  从业14年的李晓虹说,精神疾病患者不同于普通病人,医生需要根据每个病人的情况,进行个性化治疗甚至终身治疗。然而,这种治疗方式大大受制于医护人员的短缺。

  治疗精神疾病患者,需要医生护士、心理治疗师、康复训练师和社会工作者的帮助,是一个系统长效的机制,但在医护人员难以满足的现状下,只能进行基础治疗,不仅不利于病人康复,如果病人越积越多,对医护人员也形成新的压力。

  为了解决精神科医护人员紧缺的现状,新实施的《精神卫生法》明确提出,政府及有关部门、医疗机构、康复机构,应加强对精神卫生工作人员的职业保护,提高待遇水平,并按规定给予适当津贴,工伤待遇及抚恤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。

  但这项规定目前并没有具体措施。

  北京市精神卫生保健所副所长郭红利认为,问题的根本还是“钱的事”,精神科医生作为特殊职业,不能跟其他医生一概而论,政府应该实施全额拨款,设置奖励机制,保证精神科医护人员的待遇,才能留住人才。

  多年前,北京曾为精神科医护人员设置每月30元的津贴,但如今这一数额显然过低。目前,北京市已认识到这一问题,卫生部门正会同多个部门,商讨提高精神科医护人员的待遇,以留住人才。此外,将研究大专院校的学科建设,保证人才输送。

  “精神疾病需要系统的治疗,一个医生难以完成整个过程。”最让王平开心的事情,是能把一名患者治好,但她发现,这越来越难实现。她说,若不是喜欢精神卫生专业,自己不会当精神科医生,选择它,是因为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内心。


 

精彩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