医疗信息化,离我们有多远?(2)

http://www.69jk.cn 2014年09月18日 来源:不详

  改变三

  健康档案全覆盖 以信息化“治未病”

  对卫生信息化具有指导意义的《卫生信息化“十二五”规划》,明文提出要建立完善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。适应医疗机构向群众提供连续的预防、保健、医疗、康复等服务的需要,完善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,方便居民参与个人健康管理。

  对于普通人来说,健康档案的建立,意味着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身体各项指标如血压、血糖、血脂的波动都将被记录在案,而个人的就医史、用药史都会被记录在电子病历中,可随时供医生查阅。

  在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上,厦门市有着绝对的发言权。

  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,厦门卫生部门不仅建立了覆盖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平台,还借助实施“医疗重组计划”,拆除掉阻碍医疗机构共享的医院围墙,实现了医疗机构间的信息共享。

  截止2013年,厦门市的个人健康档案管理人群覆盖面,占全市常住人口的85%以上,全市90%的医疗机构都连通了健康信息系统。厦门也由此成为全国首个在同一城市范围内,建立覆盖全体市民的居民健康信息系统的城市。

  与厦门一样,上海闸北区也一直着力于健康档案的全覆盖,并且更进一步的,闸北开始对既有的健康数据进行深挖,试图让居民能够享受到医疗信息化的更多便利——以信息化之手来“治未病”。

  如今,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进行居民健康档案的管理。今年,浙江省的宁海县开始与英国著名的信息服务商TTP公司合作,共建居民健康档案。但与闸北、厦门都不同的是,在财政补贴方面,宁海并没有投入太多,全部的信息技术均由英方提供,而硬件则是在原有的卫生信息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改建。

  改变四

  信息化倒逼医疗改革 助力医疗卫生决策

  医疗信息化市场看起来像是一个充满着巨大能量的球,一触即发。

  尽管趋势如此明显,与信息化相关的配套政策仍然滞后。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检验系主任姜傥介绍,在目前的信息化进程中,许多信息技术应用的准入制度、可穿戴设备的准入制度、数据安全和储存制度,医疗信息/数据使用制度,公共接触医疗信息的许可制度都未能建立。

  姜傥坦言,政策总是滞后于技术的发展,一定是技术发展倒逼政策或规范的出台。

  与姜傥持同一观点的是国家卫计委信息与规划司司长侯岩。在2014中国卫生论坛上,侯岩指出,信息化是改革的重要驱动力,因其不仅在医疗卫生机构优化流程、实行精细化管理、提升服务方面是重要的技术支撑,也为全面推进管理体制、治理机制、补偿机制、价格、药品招标采购、人事分配、支付制度、监管体制等等一系列的综合改革,提供了信息和数据的支撑。

  此外,信息化也是促进医疗、医保、医药三医联动改革重要技术支撑。

  “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信息化是一个大的趋势,无论你想不想做,它都发生了,而且必然发生在这个你的整个的改革发展的过程中,它正在改变着我们传统的医疗的模式。”

  侯岩说,因为医疗的信息化更加关注个体,在治疗、检查、健康管理等方面更具针对性,“不仅改变了我们的医疗服务,对我们医疗的体制机制改革也发挥着重要的倒逼作用”。

  结语

  卫生信息化仍存四大不足

  未来发展仍然任重道远

  谈及卫生信息化的发展,浙江省卫生信息中心主任倪荣颇有感触。在他以“2014中国卫生论坛-中英健康信息化专题论坛”嘉宾身份发言时,多次提及“卫生信息化仍然任重道远”。


浙江省卫生信息中心主任倪荣在2014中国卫生论坛上发言

  “1996年,我在浙江省卫生防疫站,即现在的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时,担任信息中心的主任。当时经过两年的努力,曾经开发过一张与居民健康卡很类似的卡,但那张卡的功能是用于预防接种、计划免疫的接种卡。那个时候的功能,现在看上去还是很先进的,但信息化的路还真是任重而道远”,倪荣感慨道。

  在采访中,倪荣也告诉39健康网,虽然浙江宁海正在与TTP公司深度合作共建居民健康档案,但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互联互通、交换共享,以及如何保障居民的隐私安全等,仍然是宁海卫生信息化进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。

  与倪荣相比,全国人大副委员长、原卫生部部长陈竺的感触更为深刻。他在为“2014中国卫生论坛”致辞时,指出了当前我国卫生信息化存在四大不足:一个是对重要性的认识不足,二是投入的不足,三是社会和公众的参与不足,四是信息化的应用不足。


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竺在2014中国卫生论坛上致辞

  “理想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”,陈竺感叹,不过对于未来,他仍充满期待:“新一轮医改以来,我国卫生事业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,前景不可限量。”

39健康网(www.39.net)专稿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 

精彩推荐